抽动症科

  小怡突然不停眨眼,妈妈带她看了眼科滴了眼药水,好像好了一些,可是很快又复发了,伴随而来的还有歪脸努嘴,家人不停地说是坏习惯、要改掉,但是却越来越多;

  小龙不停地哼哼发声,反复看遍了呼吸专业的医生,吃很多药都不见好转,还开始扭头歪脖子......

  上面提到的情形并不是“坏习惯”,而是抽动障碍,俗称抽动症。这是一种快速的、无目的的、重复的、肌肉收缩为特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2-21岁都可能发病,常见于5-10岁的孩子。

  01、抽动常见的表现

  运动性抽动:眨眼、吸鼻子、歪嘴、扭头、耸肩、肚皮抖动、甩手等等。

  发声性抽动:清嗓子、咳嗽、抽泣声、无意义地叫、吹口哨、模仿说话等。

  02、假如孩子

  得了抽动症怎么办?

  1. 评估孩子抽动的类型和程度

  以目前领域和国内使用 为广泛的量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为例,我们可以通过量表评估,了解孩子一周内的抽动情况,例如:

  抽动有什么表现,是运动性抽动还是发声性抽动?

  抽动有几个动作反复出现,每天出现几次,每次出现的持续时间如何?

  是否会影响生活、学习、家庭生活和游戏活动;

  ……

  通过一些表现或指标来评估孩子抽动症状的严重程度。

  2. 评估心理行为情况

  抽动症病例中约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合并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30-50%)、强迫障碍、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学习困难、情绪障碍、暴怒发作等。

  当孩子合并有心理行为障碍疾病时,抽动的表现可能更为复杂和严重,持续时间更长,不利于抽动的控制。

  二是心理行为障碍疾病和抽动可能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例如合并有焦虑障碍的孩子,抽动可能会更明显,随着孩子焦虑情绪的好转而明显减轻;合并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也因为抽动而影响药物治疗的方案。

  有些时候,抽动的症状还可能是继发于心理行为障碍的疾病。

  因此,建议患有抽动症的孩子常规进行心理行为方面的筛查,排除可能的影响因素。

  3. 确定初步治疗方案

  综合前面两项的评估结果,确定孩子的治疗方案。

  轻度抽动

  主要是心理教育,密切观察;

  中重度抽动

  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

  而有些孩子是多动、冲动、强迫观念等共患病症状时,则需要根据两个疾病对孩子影响的主次来安排药物、心理和综合干预支持治疗。

  怡禾临床心理科/发育行为儿科可以接诊抽动症了,如果怀疑孩子有抽动症,可以点击下方“预约医生”按钮预约顾莉萍医生进行面诊评估。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点赞()
在线
医生
交通
指南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