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科

  说起多动症,门诊常常会遇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娃儿就是活泼好动一点,结果家长焦燥得来看医生:

  “医生,这个娃儿随时在屋头上蹿下跳、充电五分钟精神一下午、就像板凳上有个锥锥坐不下来,是不是有多动症哦?!”

  “我那天在网上搜个多动症的测试一做,得分好高,遭了遭了,搞紧把这个费头子带来看!”

  另一个极端是,娃儿的多动症表现已经比较明显了,“淡定”的家长却不愿意正视:

  “小时候费嘛,长大才聪明噻!”

  “我们两口子都没得问题,娃儿肯定正常,再大点就对了!”

  “多动症都是现在的人编出来的病,倒回去三十年哪里有这些?淡定点!”

  多动症是一种诊断明确的临床疾病,近年来随着大众对这个病的了解增多,误区也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从七个误区入手告诉家长,对于多动症不要太焦虑,但也不能太藐视。

  误区一:多动症不是一种病

  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网上,一提到多动症,就有人会翻白眼,认为这根本就不是一种病,只是娃儿调皮、精力旺盛,甚至是聪明的表现,甚至有些“伪专业人士”天天在网上发些莫得科学依据的bia言。

  就要在这里说清楚,多动症真的是一种病,而且是一种几十年前就明确了的常见儿童精神行为障碍。

  多动症的医学上专业术语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常见于学龄期儿童,往往在3岁左右就会出现一些症状。

  根据2021年5月《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的流调报告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也就是说,50个孩子中可能就有3个有多动症。

  目前对于多动症的病因还没有弄清楚,根据研究来看可能与遗传、环境或生长发育发展关键时刻的中枢神经系统问题等有关。

  误区二:孩子调皮、不听话就是多动症

  很多人对于多动症都有个共同的误解,以为多动症就等于娃儿费、调皮、不听招呼、坐不住,其实这只是多动症的一个表现而已,部分已确诊为多动症的孩子并不“多动”。

  目前多动症有三种类型,类型不同,主要表现也有所区别——

  类型1:注意 缺陷

  这一类孩子的主要表现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具体在生活或学习中有这些表现:

  学习上: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写作业拖拉、做题马虎;

  做作业时丢三落四、心不在焉、东张西望;

  写字漏笔画、读书漏字换字.....

  这样的状态导致的结果就是学习成绩不好。

  生活上:

  不喜欢做需要集中精力做的事情,甚至是做游戏;

  完成任务、组织活动有困难;

  很难按照家长的指示去做和完成任务;

  孩子在和家长、同龄人对话时,表现出不听的样子;

  忘记做一些日常活动,如家长交代的一些简单家务;

  ……

  类型2:多动或冲动

  这一类的多动症孩子更突出的表现是多动或者冲动,具体有这些表现:

  上课时难以保持坐姿,生活中也很难安静坐在位置上,或者坐着时会不停扭动;

  在不合适的情况下到处跑或爬;

  安静地耍玩具或开展一项活动有困难;

  容易打断他人的谈话、游戏或活动;

  有人提问时,会脱口而出答案,会打断提问者的问题;

  在等待轮到自己时有困难;

  不合作;

  ……

  类型3:注意缺陷 + 多动/冲动

  也就是上面两种情况的结合,两种表现都有。

  误区三:女生一般不会得多动症

  大家有没有觉得,说起多动症,更多地觉得天生调皮好动的男娃儿容易有这些问题。从多动症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来看,男孩的发病率的确高于女孩,但并不能说明女孩就没有这个问题。只是因为男生的冲动、多动问题更加显著,容易引起老师、家长关注,而女生的多动更“含蓄”一点,典型症状出现得也要晚一些,所以更容易被忽视。

  跟男孩相比,有多动症的女孩在具体表现上可能有这些特点:

  1.注意力上

  上课学习时不专心,很容易走神,特别容易分心,学习困难;

  2.活动上

  上课时很多小动作,如咬指甲、耍头发、撕书本、乱写乱画,不合群等;

  3.情绪上

  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无故叫喊,没有耐心等;

  4.日常生活上

  常发呆恍惚、动作迟缓、心不在焉、节奏缓慢、无精打采,很难完成需要组织、统筹、计划、持续关注的任务。

  所以,女生并不是不会得多动症,多数情况下,她们的异常行为不那么明显,容易被忽视罢了。、

  误区四:多动和注意不集中就等于多动症

  问

  “医生,看了你上面写的各种症状,对照了哈娃儿的情况,不管是多动还是注意缺陷,感觉条条都中招喃?!”

  多动、调皮不等于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也不等于多动症。

  身体健康的娃儿就是精力充沛,喜欢上蹿下跳、东拱西拱、爬树逮虫也是娃儿的天性,还有的娃儿活动水平天生比一般娃儿高。而注意力的问题就更是与年龄、性格、兴趣有关系,比如5~6岁的娃儿持续专注时间在5分钟左右,12岁左右的孩子持续专注时间在30分钟左右,你想想随便一堂课就是45分钟,娃儿很难做到完全专注。

  家长些再想一哈,你们巴不得娃儿在醒着的时候全天都是专注的,那你们自己喃,开会时、听报告时都要zua瞌睡、耍手机,明明上到班在还时不时刷个微博、逛下淘宝,咋个到娃儿身上就双标了喃?

  所以,不能把娃儿正常发育过程中的调皮、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点,等同于孩子是有了多动症。是不是多动症,还是要专业医生、专业方法来评估。

  问

  “医生,我隔壁邻居的娃儿已经确诊了多动症,但听他妈说娃儿专注力也不是完全不好,尤其在打游戏时,专注一两个小时没问题!”

  打游戏的专注力要另当别论,不要说娃儿了,就连大人都很容易因为游戏中的图像和声音刺激以及肢体的活动、游戏规则而被吸引。

  但对多动症的孩子来说,一旦没有这些感官的刺激,他们就无法专注地去做某件事,比如长时间坐在教室、长时间看书或dou乐高,长时间参与组织复杂的活动,以及经常以不同方式或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等就很困难了,所以娃儿是不是多动症,不是靠这一点把点特征就能确定的。

  误区五:做测试、填量表,就确定孩子有没有多动症

  问

  “医生,要不你像以前一样,甩个量表给我们对照做一下,看看娃儿到底有没有多动症?”

  不,这次和之前的心理科普不一样,我们不会提供量表给大家。

  首先,评估确诊多动症,要在经过观察、交谈、检查、心理评估等专业、细致、多维度的背景下开展的,也需要靠专业的儿童心理专业医生用足够长的时间,从孩子的语言、行为、能力、作业、家庭情况等来综合评估,甚至还会做一些必要的检查。所以,无论是哪种量表和测试,也只是其中一环而已。

  其次,因为儿童的特殊性,测试和量表几乎都是靠家长来填写,而这些家长几乎都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比如明明两个娃儿调皮好动的程度差不多,但一个细腻敏感的妈妈和一个大大咧咧的妈妈,填出来的量表可能差距甚大。所以光靠量表来断定孩子有或者没有多动症,肯定是不太科学的。

   后,生想批评某些家长,平时娃儿感冒、发烧都晓得要带去医院让医生看哈才放心,咋个怀疑是多动症就靠自己乱在网上找的测试题、量表就诊断了呢?简直是乱来!

  误区六:多动症不用管,孩子长大就好了

  多动症对于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儿童时期,更不是只在眼下,真的可能影响一辈子。

   ,儿童时期的多动症,可能会延续到成年。虽然多动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减轻,但仍有10~60%的儿童青少年多动症症状,会延续到成年。是的,不是吓你们,成年人一样有多动症,根据调查显示,大概有4.5%的成人会表现出多动症的问题,会影响他们的社交、学习和工作能力。

  成年人多动症的表现:很难集中注意力;

  做计划很难;

  做事难以分清轻重缓急,常导致错过 后期限;

  多任务处理有困难;

  无法控制冲动,在排队等候或者堵车时情绪暴躁;

  面对挫折和压力时,难以承受,常常逃避。

  第二,多动症还可能引发孩子抑郁、焦虑等其他问题。多动或注意力缺失,是会给娃儿造成一系列问题的,比如 直接的就是学习困难,在学校班级里没有存在感,甚至自尊会受到伤害,乃至于与老师、家长对抗,逃学等。如果不及时识别多动症,尽早干预,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潜在的情绪影响,容易抑郁、焦虑。

  误区七:反正多动症都没法治疗不如就不治了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疾病有很大一部分都没法治疗,多动症也是其中之一,但是不能治疗并不代表就不用治了。早期的发现和科学治疗,是有希望控制和改善疾病的核心症状的,同时,通过治疗还能让多动症患儿提升学习、社交、行为等多方面的技能。目前多动症的治疗主要分为心理治疗,行为干涉,药物治疗三方面,至于该如何选,请家长们认真听取医生的意见。

  这里我们特别想提出来,在多动症患儿的治疗中,“父母治疗”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果父母缺乏对于疾病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充分的了解,会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没法给孩子正确的回应,损伤亲子关系,也不利于孩子多动症状的改善。

  就算家长认清现实,也接受孩子是多动症,但如果不去学习如何和这类患儿沟通交流,一味地任其发展,对孩子来说就更没有帮助。

  对于多动症这件事,不用过于焦虑,也不能掉以轻心, 重要的是实事求是。

  因为你不面对现实,现实就会面对你。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点赞()
在线
医生
交通
指南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