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寒暑假,带孩子来医院看诊注意力问题的人数会出现一个小高峰,已然成了一个无须预测的热点。
前来就诊的家长往往是因为“老师让把孩子带过来看看”,问其自己对孩子情况有何感受,家长们翻牌率 高的问题就是——“多动症不治疗,自己会好吗?”
多动症不治疗,会不会自己好呢?
有这样的想法,其实情有可原,因为平时偶尔会有一些类似某个人小时候调皮得像个多动症,家长没管它,长大了考上大学这类信息见诸报端,所以,家长内心对于多动症不治疗会自己好是抱有期待的。
客观地说,从专业角度来看,确实有一些儿童发育问题,即便是没有任何干预,到了一定年龄,会自然好转,比如说生理性口吃,2岁左右语言能力正常的孩子短暂出现口吃,80%的孩子不经过任何干预,可以自愈。
那么,问题来了,多动症不治疗,是否同样存在自愈的可能性呢?
带着这个疑问,先来看一个案例,这是之前我在某精神卫生中心进修儿童精神病学时遇到的。
这是个初二男生,因为严重的情绪障碍入院。他的症状是什么呢?就是脾气特别急躁,一点小事就炸毛,以至于和老师、同学冲突不断,家长经常接到老师的投诉电话,搞得家长焦头烂额;但是在家里,孩子和家长的关系也很紧张,有一次,家长和孩子起冲突,孩子气不过,一把拿过桌子上的一瓶酒精就往嘴里倒。家长实在是搞不定孩子,只好把孩子送到医院。
当时,我跟着带教老师对他进行了详细的问诊,追溯到孩子小时候的情况,家长说孩子从小就很调皮,性格很容易冲动,话特别多,总是打断别人说话;上课也不老实,坐着都是动来动去的,好像凳子上有钉子一样。而且,长到10几岁,丢三落四的毛病还是没改,不是忘带作业,就是把书弄丢了。
当时医生问家长:小时候有看诊过吗?
家长答道:“看过,医生说怀疑是多动症,建议我们进一步治疗,但是我们总想着是不是因为孩子年龄小、调皮,长大懂事一点就会好一点。”
就这样,孩子跌跌撞撞熬过了小学阶段,到了中学,学业压力一下子大了很多,再加上进入青春期,孩子情绪起伏不定,一点小事就把周围人闹得鸡犬不宁。
我当时看到孩子,因为用了精神科药物,情绪已经恢复平静,但是眼睛里没有一点少年的生气,就像一只受了很大委屈的小猫躺在床上;家长更是因为孩子的事情眉头紧锁,焦虑万分!
试想,如果在早期发现有问题的时候,就积极治疗,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
根据 报道,多动症常见于学龄期儿童,所以,大多数孩子就诊是在上了小学之后。对于多动症的预后,有一个残酷的、但是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那就是70%的孩子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30%-50%孩子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期[1]。多动症并不是随着年龄增长会自动消失的“小毛病”。它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神经发育障碍,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学习和社交能力[1]。
那有些家长要问了,“70%的孩子症状持续到青春期,那我家孩子会不会是另外不会持续到青春期的30%那一拨呢”?
客观来说,这个问题存在概率,但是不能提前预知。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没有办法提前告诉你答案,只有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如果症状有好转,那说明你家孩子就是那30%的幸运儿。但是,单从概率上看,2/3的孩子都会持续到青春期,有什么底气,笃定地认为这个幸运会降临到孩子的头上呢?
而且,如果孩子的多动症症状既没有好转,又没有得到正确地应对,更容易合并其他问题,比如抑郁、焦虑、对立违抗等情绪障碍。
所以,权衡利弊,目前关于多动症治疗的专家共识[1],就是一旦出现症状,确诊多动症,就建议积极治疗和干预,而不是盲目等待。
*卓正医疗 新推出多动症筛查问卷,可以作为初步筛查工具,辅助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专业评估或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医师团队在2021年发表过一份《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数据显示:
有17.5%的青少年在一年之内患有一种精神障碍,其中流行程度 高的精神障碍就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占6.4%[2],在中国大约有2300万儿童青少年正在遭受多动症的困扰;然而,与这个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ADHD患儿的就诊率不足10%,确诊的患者中也仅有不足1/3的患儿接受了规范治疗,造成这个问题的 主要原因就是对疾病的认知不足[1]。
既然多动症自愈的可能性有限,那么——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多动症的预后?
01 及时干预
很多多动症孩子,大多数是以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要原因就诊的,但是评估下来,每个孩子的影响因素都不一样,这也导致了他们的症状严重程度不一样。
就拿开头的病例来说,正是家长抱着“等等看”的心态,没有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支持和引导,以至于局面发展到失控的状态。研究表明,早期识别和治疗多动症可以极大地改善预后。早期干预,如行为疗法、药物治疗或教育干预,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有效管理症状[1]。
02 环境因素
其实,多动症症状严重程度随情境而变化,也就是它的变异性很大。
一般的孩子在有趣的活动会比较专心,在稍微枯燥的活动里比较容易分心。但多动症孩子的表现比一般孩子表现的波动来的更大!多动症孩子并非完全不能专注。但他们的表现其实是随着情境、随着人变动,是不稳定的。所以,改善环境,其实可以帮助到多动症孩子。他们的症状可以降低到轻微,甚至跟一般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
据 文献报道[3],与普通发育的儿童相比,多动症儿童的大脑要晚几年成熟,至少相差3年时间! 值得庆幸的是,他们还是遵循正常的发展轨迹,只是慢一点。
孩子的问题,是他们家庭问题的折射。有的家长本身性格就很急躁,对待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而且有着不切实际的高期待,这也无疑会加重孩子的多动症症状。
之前遇到一个病例,家长说孩子在学校总是和同学起冲突,和同学发生肢体碰撞。仔细问询关于孩子的教养情况,问家长在家会不会打孩子?
家长说,“脾气来了就会打。”
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也就很好解释了,他其实是在模仿家长用打人来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讲到这里,对于【多动症不治疗,会不会自己好】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不过,还是会有家长不愿意面对孩子的问题,因为他们 为担忧的一点就是——
孩子得了多动症,
是不是这辈子就要与成才无缘了?
事实是,多动症孩子也可以取得非常厉害的成就!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的故事吗?菲尔普斯在9岁就被医生诊断为多动症,他难以坐定,经常活跃不止,这些都是多动症的典型症状。这在学校给他带来了很多困扰,老师给的评价是这辈子都不会专注在一件事情上。
然而菲尔普斯有位非常智慧的母亲,妈妈并没有因为他是多动症放弃他,为了消耗他过于旺盛的精力,把他送入游泳学校,没想到,这变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后来,菲尔普斯在专访中说道:当自己 次跳入水中,他仿佛找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水下的宁静与平静让他能够集中注意力,忘记外界的喧嚣,此时注意力只有一个,就是冲向终点。泳池成为了他的避风港,也是他展现天赋的地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菲尔普斯一举夺得8枚奥运会游泳金牌,震惊世界,教练夸他是 专心的人。
菲尔普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多动症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一个开始。在妈妈正确的引导下,他完成了从多动症儿童到奥运游泳冠军的逆袭。所以说,只要有正确的养育方式,因材施教,把挑战变成机遇,多动症孩子也是可以成才、成功的。
综上,多动症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可以被时间“治疗”的疾病。它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管理和治疗。通过了解多动症的真实面貌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让他们在一个支持和理解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家长的责任是关注孩子的需求,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记住,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理解和关心,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确保他们得到 适宜的成长环境。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